创作声明:本文为虚构创作,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,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,仅用于叙事呈现,请知悉
就因为心存善念,让17岁少女搭载顺风车,叔侄二人被打成奸杀犯,惨遭逼供。
这件共和国最大的冤案是如何发生的?无辜叔侄二人又是如何被“女神探”逼供的?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个案件背后的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。
当时,非典疫情肆虐,一时间人人自危,紧闭家门,街道上冷清萧条,空气中充斥着对疾病的恐慌,对未知的不安。但是,安徽歙县的张氏叔侄是两个“不怕死”的。
张叔平的两个女儿正在上学,28岁的张辉刚定亲不久,正需要钱筹办婚礼,他们合伙跑长途做货车生意,商量着赌一把,在同行们不敢出门的时机多跑几趟上海,多赚它几笔。
5月18日晚上9点,两人驾驶货车开往上海,途中经过“老竹铺”镇非典检查站时,女孩王冬上了车,谁都不会想到,这一趟看似平常的旅途,会让如花的少女饱受虐待,赔上性命;也会让叔侄二人倍遭苦难,含冤十年。
四小时的车程后,已是凌晨1点,张叔平好意让女孩用自己的手机联系了亲人,夜深人静年长的张叔平有些不放心,便把女孩送往比约定的钱江三江大桥更近的艮秋立交桥。
但是5天后的晚上,二人再次前往上海,驾车通过“老竹铺”非典检查站时,又被叫停。
原来,就在19日上午,王冬的尸体在西湖区东穆坞村路边的溪沟内被发现,女孩下身赤裸,显然遭受了侵害。
因此,二人被锁定为头号嫌犯,被西湖刑警大队拘留,张叔平叔侄本来认为自身只是去配合调查,尽快追凶。
从5月23日到5月30日,整整7天,为了拿到所谓的“认罪材料”,号称“女神探”的杭州市公安局预审大队长聂海芬对二人分开进行审讯。
她想利用所谓的“囚徒困境”,对叔侄二人逐个击破,而她采用的手段,是不给吃、不给喝,要求张叔平扎马步、金鸡独立。
一旦张叔平坚持不住歪倒在地,牢头就揪着他的头发跟手铐把他提起来,用拖把棍狠戳他的脚。
各种下三滥招数倾巢出动,一拥而上,将叔侄二人折磨得不成人样。再坚强的意志力也没办法忍受这些非人的待遇,二人屈打成招,承认奸杀王冬。
二人供认的作案细节完全不一致,与凶案现场的证物更是风马牛不相及,为了做戏做全套,警方特意把张辉安排在了“狱侦耳目”袁连芳的号房里。
刑侦耳目也是犯人,不过是警方安插的“线人”,只要达成目标可以免入监狱,“留所服刑”。
一般情况下,这种“线人”是帮助破案的,但是这一次的安排的,却是专门作伪证的奸猾老油条袁连芳。
之前就“帮忙”制造了冤案的他利用暴力压迫,很快搞定了张辉认罪的笔录和“自守书”。
而看守所外,张叔平的妻子着急忙慌地找到了刚拿到律师资格证的王亦文。办好辩护手续,王亦文开始在歙县和杭州之间奔波取证。
从张叔平的妻子那里得知,这个爱干净的女人在二人返程后特地清洗了卡车坐垫,这却成为日后警方怀疑二人清洗犯罪现场的“把柄”。
不仅如此,她还扔掉了5月19日凌晨,卡车驶出杭州城的收费票据,票据上的时间,正好可以证明叔侄俩不具备作案时间。
王亦文只得寻找别的切入点。他开好介绍信前往杭州二桥高速收费站,希望能调出当天二人驶出收费站的录像,从时间上证明二人没有作案、抛尸。
但是由于系统原因,监控录像只保留一个月,作案当天的录像没办法恢复,从工作人员的交谈中,王亦文得知杭州警方就没有来查过。
不仅如此,根据DNA鉴定报告,死者王冬指甲中末端检验出的混合DNA,是王冬与另一男子的,而非叔侄二人。
这样关键性的科学报告本应该成为二人洗脱罪名,绝地翻盘的“实锤”,却在庭审时被荒谬地判定为“与本案无关”。
最终,杭州中级人民法院否认了所有证明二人无罪的有力证据,却采信整案中唯一直接指向张辉杀人的证言——袁连芳的证词。
但是,张家人并没放弃努力,张叔平的哥哥张高发,为了弟弟和儿子,踏上了申诉之路。
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被介绍到了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阮方民那里,再次上诉,阮教授为二人作了无罪辩护。
张辉被分配在南疆的库尔勒监狱,年轻的他努力表现,积极劳动,所以从死缓改成了无期,又由无期减刑到了19年。
而张叔平则被分到与张辉相隔千里外的,北疆的石河子监狱。无比荒凉的石河子监狱附近
在距离石河子500公里外的戈壁无人区,张叔平呆坐于监区的土坯房中,脸上没有一丝表情。
一眼望去,是荷枪实弹、高度戒备的武警,是隔绝希望的铁丝网,看不到头的荒漠大地。
同其他积极参加劳动改造,争取减刑的重刑犯不同,张叔平是监狱里最有名的“A类顽危犯”
什么是A类顽危犯?就是绝对“叛逆”,绝对不服从,一个不留神就逃跑自杀的危险犯人。
张叔平的表现,全部符合这个定义:他成天喊冤,坚称自己是清白的,而且,不向狱警“报告”、不写思想汇报、不唱劳动改造歌,还顶撞一切管教。
和闷头干活苦往心里憋的侄子不同,张叔平简直是头倔驴,他不为减刑做任何努力,甚至“大放厥词”,说自己只接受无罪释放。
张叔平就像监狱里的窦娥,成天逮着人就诉说自己的冤屈,请求别人为他代转申诉材料,伸冤的纸片多到可以装满一麻袋。
监规条令,他不屑记,更背不出来,但要是说报纸杂志上的冤假错案,没有人比他更熟悉。
熟悉到,可以脱口而出这些冤案中的嫌疑人何时入狱,又是何时比他多一份幸运,洗冤出狱。
于是改变张氏叔侄命运的人,出现了—石河子市检察院监所科的驻监检察官,张飙。作为“典狱长”,他的职责就是了解服刑人员状态,监督检查监狱工作。
管理张叔平这个“刺头”的任务,自然也就落在了张飚的身上,第一次见到张飚,张叔平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。
他拒绝遵守监狱内的管理流程,瘪着嘴,不愿意报告姓名、罪行、刑期、余刑等服刑人员情况。
但是张叔平没想到,通情达理的张飚一点没生气,还示意他坐下说话,要知道,平常犯人被问话,可只有蹲在地上回答的待遇。
就是这样微不足道的善意,直接击溃了张叔平的心理防线,他瞬间泪眼婆娑,涕泗横流,一股脑倾泻出重复了无数次的冤屈苦楚。
事实上,做了25年检察官的张飚,不知见过多少重刑犯的哭冤,但十个里面有九个半都是歪曲事实。
毕竟,嘴硬是人的天性,在犯人身上更明显,而那天,他却被实实在在地触动了。
张叔平最后的哭诉在他的脑海里格外清晰:“不管你信不信我,我相信你,相信法律,总有一天会还给我清白。”
这样的信任,驱使着张飚着手调阅卷宗和判决书。尘封了五年的案件细节,终于在他的眼前,再次清晰起来。
2005年,与张叔平接触过后,张飚马上查阅了案件卷宗及判决书,发现该案证据存在重大缺陷、疑点颇多。
首先,除去认罪口供,唯一直接指向叔侄二人并杀害受害者的证据,是犯人袁连芳的间接证言。
其次,从受害者指甲中提取到的一名男性的DNA,经鉴定排除了张辉、张叔平的可能。
意识到此案的不寻常后,石河子市检察院正式向浙江省检察院发函提醒,却只是石沉大海。
2008年,张叔平从监狱内的《民主与法制》杂志上,看到了文章《被疑“灭门杀手”终判无罪释放》。
这篇文章,能够说是扭转他们叔侄人生的命运之门,文章的主要内容讲的是,在朱明勇律师的辩护下,河南“马廷新灭门案”沉冤昭雪的离奇故事。
而在这起冤案的最开始,胁迫马廷新抄“自首书”的证人竟也是一名叫做袁连芳的同监犯人!
张叔平惊呆了,这个河南看守所的袁连芳和在浙江坑害了他们的袁连芳,该不会是个人吧?
情况很快就反映到了张飚那里,他心想,如果是同一个人,袁连芳在马廷新案中作了伪证,那是否也在张氏叔侄案中作了伪证?
首先通过公安系统的户籍信息排查,又向杭州市拱墅区检察院调阅了袁连芳卷宗材料。
创作声明:本文为虚构创作,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,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,仅用于叙事呈现,请知悉
就因为心存善念,让17岁少女搭载顺风车,叔侄二人被打成奸杀犯,惨遭逼供。
这件共和国最大的冤案是如何发生的?无辜叔侄二人又是如何被“女神探”逼供的?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个案件背后的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。
当时,非典疫情肆虐,一时间人人自危,紧闭家门,街道上冷清萧条,空气中充斥着对疾病的恐慌,对未知的不安。但是,安徽歙县的张氏叔侄是两个“不怕死”的。
张叔平的两个女儿正在上学,28岁的张辉刚定亲不久,正需要钱筹办婚礼,他们合伙跑长途做货车生意,商量着赌一把,在同行们不敢出门的时机多跑几趟上海,多赚它几笔。
5月18日晚上9点,两人驾驶货车开往上海,途中经过“老竹铺”镇非典检查站时,女孩王冬上了车,谁都不会想到,这一趟看似平常的旅途,会让如花的少女饱受虐待,赔上性命;也会让叔侄二人倍遭苦难,含冤十年。
四小时的车程后,已是凌晨1点,张叔平好意让女孩用自己的手机联系了亲人,夜深人静年长的张叔平有些不放心,便把女孩送往比约定的钱江三江大桥更近的艮秋立交桥。
但是5天后的晚上,二人再次前往上海,驾车通过“老竹铺”非典检查站时,又被叫停。
原来,就在19日上午,王冬的尸体在西湖区东穆坞村路边的溪沟内被发现,女孩下身赤裸,显然遭受了侵害。
因此,二人被锁定为头号嫌犯,被西湖刑警大队拘留,张叔平叔侄本来认为自身只是去配合调查,尽快追凶。
从5月23日到5月30日,整整7天,为了拿到所谓的“认罪材料”,号称“女神探”的杭州市公安局预审大队长聂海芬对二人分开进行审讯。
她想利用所谓的“囚徒困境”,对叔侄二人逐个击破,而她采用的手段,是不给吃、不给喝,要求张叔平扎马步、金鸡独立。
一旦张叔平坚持不住歪倒在地,牢头就揪着他的头发跟手铐把他提起来,用拖把棍狠戳他的脚。
各种下三滥招数倾巢出动,一拥而上,将叔侄二人折磨得不成人样。再坚强的意志力也没办法忍受这些非人的待遇,二人屈打成招,承认奸杀王冬。
二人供认的作案细节完全不一致,与凶案现场的证物更是风马牛不相及,为了做戏做全套,警方特意把张辉安排在了“狱侦耳目”袁连芳的号房里。
刑侦耳目也是犯人,不过是警方安插的“线人”,只要达成目标可以免入监狱,“留所服刑”。
一般情况下,这种“线人”是帮助破案的,但是这一次的安排的,却是专门作伪证的奸猾老油条袁连芳。
之前就“帮忙”制造了冤案的他利用暴力压迫,很快搞定了张辉认罪的笔录和“自守书”。
而看守所外,张叔平的妻子着急忙慌地找到了刚拿到律师资格证的王亦文。办好辩护手续,王亦文开始在歙县和杭州之间奔波取证。
从张叔平的妻子那里得知,这个爱干净的女人在二人返程后特地清洗了卡车坐垫,这却成为日后警方怀疑二人清洗犯罪现场的“把柄”。
不仅如此,她还扔掉了5月19日凌晨,卡车驶出杭州城的收费票据,票据上的时间,正好可以证明叔侄俩不具备作案时间。
王亦文只得寻找别的切入点。他开好介绍信前往杭州二桥高速收费站,希望能调出当天二人驶出收费站的录像,从时间上证明二人没有作案、抛尸。
但是由于系统原因,监控录像只保留一个月,作案当天的录像没办法恢复,从工作人员的交谈中,王亦文得知杭州警方就没有来查过。
不仅如此,根据DNA鉴定报告,死者王冬指甲中末端检验出的混合DNA,是王冬与另一男子的,而非叔侄二人。
这样关键性的科学报告本应该成为二人洗脱罪名,绝地翻盘的“实锤”,却在庭审时被荒谬地判定为“与本案无关”。
最终,杭州中级人民法院否认了所有证明二人无罪的有力证据,却采信整案中唯一直接指向张辉杀人的证言——袁连芳的证词。
但是,张家人并没放弃努力,张叔平的哥哥张高发,为了弟弟和儿子,踏上了申诉之路。
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被介绍到了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阮方民那里,再次上诉,阮教授为二人作了无罪辩护。
张辉被分配在南疆的库尔勒监狱,年轻的他努力表现,积极劳动,所以从死缓改成了无期,又由无期减刑到了19年。
而张叔平则被分到与张辉相隔千里外的,北疆的石河子监狱。无比荒凉的石河子监狱附近
在距离石河子500公里外的戈壁无人区,张叔平呆坐于监区的土坯房中,脸上没有一丝表情。
一眼望去,是荷枪实弹、高度戒备的武警,是隔绝希望的铁丝网,看不到头的荒漠大地。
同其他积极参加劳动改造,争取减刑的重刑犯不同,张叔平是监狱里最有名的“A类顽危犯”
什么是A类顽危犯?就是绝对“叛逆”,绝对不服从,一个不留神就逃跑自杀的危险犯人。
张叔平的表现,全部符合这个定义:他成天喊冤,坚称自己是清白的,而且,不向狱警“报告”、不写思想汇报、不唱劳动改造歌,还顶撞一切管教。
和闷头干活苦往心里憋的侄子不同,张叔平简直是头倔驴,他不为减刑做任何努力,甚至“大放厥词”,说自己只接受无罪释放。
张叔平就像监狱里的窦娥,成天逮着人就诉说自己的冤屈,请求别人为他代转申诉材料,伸冤的纸片多到可以装满一麻袋。
监规条令,他不屑记,更背不出来,但要是说报纸杂志上的冤假错案,没有人比他更熟悉。
熟悉到,可以脱口而出这些冤案中的嫌疑人何时入狱,又是何时比他多一份幸运,洗冤出狱。
于是改变张氏叔侄命运的人,出现了—石河子市检察院监所科的驻监检察官,张飙。作为“典狱长”,他的职责就是了解服刑人员状态,监督检查监狱工作。
管理张叔平这个“刺头”的任务,自然也就落在了张飚的身上,第一次见到张飚,张叔平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。
他拒绝遵守监狱内的管理流程,瘪着嘴,不愿意报告姓名、罪行、刑期、余刑等服刑人员情况。
但是张叔平没想到,通情达理的张飚一点没生气,还示意他坐下说话,要知道,平常犯人被问话,可只有蹲在地上回答的待遇。
就是这样微不足道的善意,直接击溃了张叔平的心理防线,他瞬间泪眼婆娑,涕泗横流,一股脑倾泻出重复了无数次的冤屈苦楚。
事实上,做了25年检察官的张飚,不知见过多少重刑犯的哭冤,但十个里面有九个半都是歪曲事实。
毕竟,嘴硬是人的天性,在犯人身上更明显,而那天,他却被实实在在地触动了。
张叔平最后的哭诉在他的脑海里格外清晰:“不管你信不信我,我相信你,相信法律,总有一天会还给我清白。”
这样的信任,驱使着张飚着手调阅卷宗和判决书。尘封了五年的案件细节,终于在他的眼前,再次清晰起来。
2005年,与张叔平接触过后,张飚马上查阅了案件卷宗及判决书,发现该案证据存在重大缺陷、疑点颇多。
首先,除去认罪口供,唯一直接指向叔侄二人并杀害受害者的证据,是犯人袁连芳的间接证言。
其次,从受害者指甲中提取到的一名男性的DNA,经鉴定排除了张辉、张叔平的可能。
意识到此案的不寻常后,石河子市检察院正式向浙江省检察院发函提醒,却只是石沉大海。
2008年,张叔平从监狱内的《民主与法制》杂志上,看到了文章《被疑“灭门杀手”终判无罪释放》。
这篇文章,能够说是扭转他们叔侄人生的命运之门,文章的主要内容讲的是,在朱明勇律师的辩护下,河南“马廷新灭门案”沉冤昭雪的离奇故事。
而在这起冤案的最开始,胁迫马廷新抄“自首书”的证人竟也是一名叫做袁连芳的同监犯人!
张叔平惊呆了,这个河南看守所的袁连芳和在浙江坑害了他们的袁连芳,该不会是个人吧?
情况很快就反映到了张飚那里,他心想,如果是同一个人,袁连芳在马廷新案中作了伪证,那是否也在张氏叔侄案中作了伪证?
首先通过公安系统的户籍信息排查,又向杭州市拱墅区检察院调阅了袁连芳卷宗材料。
...创作声明:本文为虚构创作,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,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,仅用于叙事呈现,请知悉
就因为心存善念,让17岁少女搭载顺风车,叔侄二人被打成奸杀犯,惨遭逼供。
这件共和国最大的冤案是如何发生的?无辜叔侄二人又是如何被“女神探”逼供的?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个案件背后的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。
当时,非典疫情肆虐,一时间人人自危,紧闭家门,街道上冷清萧条,空气中充斥着对疾病的恐慌,对未知的不安。但是,安徽歙县的张氏叔侄是两个“不怕死”的。
张叔平的两个女儿正在上学,28岁的张辉刚定亲不久,正需要钱筹办婚礼,他们合伙跑长途做货车生意,商量着赌一把,在同行们不敢出门的时机多跑几趟上海,多赚它几笔。
5月18日晚上9点,两人驾驶货车开往上海,途中经过“老竹铺”镇非典检查站时,女孩王冬上了车,谁都不会想到,这一趟看似平常的旅途,会让如花的少女饱受虐待,赔上性命;也会让叔侄二人倍遭苦难,含冤十年。
四小时的车程后,已是凌晨1点,张叔平好意让女孩用自己的手机联系了亲人,夜深人静年长的张叔平有些不放心,便把女孩送往比约定的钱江三江大桥更近的艮秋立交桥。
但是5天后的晚上,二人再次前往上海,驾车通过“老竹铺”非典检查站时,又被叫停。
原来,就在19日上午,王冬的尸体在西湖区东穆坞村路边的溪沟内被发现,女孩下身赤裸,显然遭受了侵害。
因此,二人被锁定为头号嫌犯,被西湖刑警大队拘留,张叔平叔侄本来认为自身只是去配合调查,尽快追凶。
从5月23日到5月30日,整整7天,为了拿到所谓的“认罪材料”,号称“女神探”的杭州市公安局预审大队长聂海芬对二人分开进行审讯。
她想利用所谓的“囚徒困境”,对叔侄二人逐个击破,而她采用的手段,是不给吃、不给喝,要求张叔平扎马步、金鸡独立。
一旦张叔平坚持不住歪倒在地,牢头就揪着他的头发跟手铐把他提起来,用拖把棍狠戳他的脚。
各种下三滥招数倾巢出动,一拥而上,将叔侄二人折磨得不成人样。再坚强的意志力也没办法忍受这些非人的待遇,二人屈打成招,承认奸杀王冬。
二人供认的作案细节完全不一致,与凶案现场的证物更是风马牛不相及,为了做戏做全套,警方特意把张辉安排在了“狱侦耳目”袁连芳的号房里。
刑侦耳目也是犯人,不过是警方安插的“线人”,只要达成目标可以免入监狱,“留所服刑”。
一般情况下,这种“线人”是帮助破案的,但是这一次的安排的,却是专门作伪证的奸猾老油条袁连芳。
之前就“帮忙”制造了冤案的他利用暴力压迫,很快搞定了张辉认罪的笔录和“自守书”。
而看守所外,张叔平的妻子着急忙慌地找到了刚拿到律师资格证的王亦文。办好辩护手续,王亦文开始在歙县和杭州之间奔波取证。
从张叔平的妻子那里得知,这个爱干净的女人在二人返程后特地清洗了卡车坐垫,这却成为日后警方怀疑二人清洗犯罪现场的“把柄”。
不仅如此,她还扔掉了5月19日凌晨,卡车驶出杭州城的收费票据,票据上的时间,正好可以证明叔侄俩不具备作案时间。
王亦文只得寻找别的切入点。他开好介绍信前往杭州二桥高速收费站,希望能调出当天二人驶出收费站的录像,从时间上证明二人没有作案、抛尸。
但是由于系统原因,监控录像只保留一个月,作案当天的录像没办法恢复,从工作人员的交谈中,王亦文得知杭州警方就没有来查过。
不仅如此,根据DNA鉴定报告,死者王冬指甲中末端检验出的混合DNA,是王冬与另一男子的,而非叔侄二人。
这样关键性的科学报告本应该成为二人洗脱罪名,绝地翻盘的“实锤”,却在庭审时被荒谬地判定为“与本案无关”。
最终,杭州中级人民法院否认了所有证明二人无罪的有力证据,却采信整案中唯一直接指向张辉杀人的证言——袁连芳的证词。
但是,张家人并没放弃努力,张叔平的哥哥张高发,为了弟弟和儿子,踏上了申诉之路。
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被介绍到了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阮方民那里,再次上诉,阮教授为二人作了无罪辩护。
张辉被分配在南疆的库尔勒监狱,年轻的他努力表现,积极劳动,所以从死缓改成了无期,又由无期减刑到了19年。
而张叔平则被分到与张辉相隔千里外的,北疆的石河子监狱。无比荒凉的石河子监狱附近
在距离石河子500公里外的戈壁无人区,张叔平呆坐于监区的土坯房中,脸上没有一丝表情。
一眼望去,是荷枪实弹、高度戒备的武警,是隔绝希望的铁丝网,看不到头的荒漠大地。
同其他积极参加劳动改造,争取减刑的重刑犯不同,张叔平是监狱里最有名的“A类顽危犯”
什么是A类顽危犯?就是绝对“叛逆”,绝对不服从,一个不留神就逃跑自杀的危险犯人。
张叔平的表现,全部符合这个定义:他成天喊冤,坚称自己是清白的,而且,不向狱警“报告”、不写思想汇报、不唱劳动改造歌,还顶撞一切管教。
和闷头干活苦往心里憋的侄子不同,张叔平简直是头倔驴,他不为减刑做任何努力,甚至“大放厥词”,说自己只接受无罪释放。
张叔平就像监狱里的窦娥,成天逮着人就诉说自己的冤屈,请求别人为他代转申诉材料,伸冤的纸片多到可以装满一麻袋。
监规条令,他不屑记,更背不出来,但要是说报纸杂志上的冤假错案,没有人比他更熟悉。
熟悉到,可以脱口而出这些冤案中的嫌疑人何时入狱,又是何时比他多一份幸运,洗冤出狱。
于是改变张氏叔侄命运的人,出现了—石河子市检察院监所科的驻监检察官,张飙。作为“典狱长”,他的职责就是了解服刑人员状态,监督检查监狱工作。
管理张叔平这个“刺头”的任务,自然也就落在了张飚的身上,第一次见到张飚,张叔平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。
他拒绝遵守监狱内的管理流程,瘪着嘴,不愿意报告姓名、罪行、刑期、余刑等服刑人员情况。
但是张叔平没想到,通情达理的张飚一点没生气,还示意他坐下说话,要知道,平常犯人被问话,可只有蹲在地上回答的待遇。
就是这样微不足道的善意,直接击溃了张叔平的心理防线,他瞬间泪眼婆娑,涕泗横流,一股脑倾泻出重复了无数次的冤屈苦楚。
事实上,做了25年检察官的张飚,不知见过多少重刑犯的哭冤,但十个里面有九个半都是歪曲事实。
毕竟,嘴硬是人的天性,在犯人身上更明显,而那天,他却被实实在在地触动了。
张叔平最后的哭诉在他的脑海里格外清晰:“不管你信不信我,我相信你,相信法律,总有一天会还给我清白。”
这样的信任,驱使着张飚着手调阅卷宗和判决书。尘封了五年的案件细节,终于在他的眼前,再次清晰起来。
2005年,与张叔平接触过后,张飚马上查阅了案件卷宗及判决书,发现该案证据存在重大缺陷、疑点颇多。
首先,除去认罪口供,唯一直接指向叔侄二人并杀害受害者的证据,是犯人袁连芳的间接证言。
其次,从受害者指甲中提取到的一名男性的DNA,经鉴定排除了张辉、张叔平的可能。
意识到此案的不寻常后,石河子市检察院正式向浙江省检察院发函提醒,却只是石沉大海。
2008年,张叔平从监狱内的《民主与法制》杂志上,看到了文章《被疑“灭门杀手”终判无罪释放》。
这篇文章,能够说是扭转他们叔侄人生的命运之门,文章的主要内容讲的是,在朱明勇律师的辩护下,河南“马廷新灭门案”沉冤昭雪的离奇故事。
而在这起冤案的最开始,胁迫马廷新抄“自首书”的证人竟也是一名叫做袁连芳的同监犯人!
张叔平惊呆了,这个河南看守所的袁连芳和在浙江坑害了他们的袁连芳,该不会是个人吧?
情况很快就反映到了张飚那里,他心想,如果是同一个人,袁连芳在马廷新案中作了伪证,那是否也在张氏叔侄案中作了伪证?
首先通过公安系统的户籍信息排查,又向杭州市拱墅区检察院调阅了袁连芳卷宗材料。
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