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作者:四木相对论,原文标题:《机器人大会落幕,人形泡沫终于要到了?》,题图来自:AI生成
这次的世界机器人大会,一共有169 家机器人领域的企业参展。和智源大会、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类似,这里同样“人山人海”。
在展馆内熙攘的人群中,各种规格的机械臂、灵巧手在半空中挥舞,轮足、四足、人形机器人展示着各类任务。
即便展馆内人形机器人随处可见,但全球机器人行业绝对大咖——波士顿动力公司的创始人Marc在大会中直言,自己非常不看好人形机器人行业。
他认为,工业机器人已经很成熟,能够商业化,目前人形机器人“在某一些程度上是一种炫耀,而不是一种生产力”。
这一年,承载着人类终极智能化想象的它们,已经从长期资金市场圈走近百亿元资金。
假如你看到一群人举着手机蜂拥而过,却看不清被簇拥的核心人士,大概率是某家公司的人形机器人正在走路——身高一米六的机器人很符合人类身高,也非常容易被人群淹没。
站在展馆的一个十字路口,银河通用、星动纪元、逐迹动力和星尘智能分列四周。不远处,还有加速进化、宇树、智元机器人、星海图、钛虎、UniX AI、开普勒等拥有人形机器人产品的公司。
仅盘踞在“十字路口”的这四家,近一年公开披露的融资金额已超越10亿元。而它们的平均岁数,只有“一岁半”。
一家今年连续完成两轮融资的人形机器人公司,目前仅能展示垂直领域的单点任务。
比如在分拣这个场景中,它只能在特定范围内抓取双面胶,不能抓取剪刀、卷尺。而且,这个机器人移动的速度很缓慢,完成一个只需要移动20厘米的抓取动作,需要近40秒。
还有展示炒菜机器人的乐聚,在众目睽睽下直接上演了一出将菜倒在桌上的意外戏码。
在一个左右手分拣不一样面包的任务里,机器人放下右手准备拾起时,发现这是应由左手操作分拣的物品,只能上演一场大型空气拉花。
比如,逐际动力在现场大秀机器人“挨踹”后迅速平稳的绝技,星动纪元展示出自家机器人爬长城的视频。一墙之隔的银河通用,则以轮式地盘代替下肢,以伸缩、吸盘、抓夹等部件完成取货、清理桌面等任务。
在行业中,双足的拥趸认为,机器人只有具备了人形(尤其是双腿),才能实现弯腰捡东西的操作,适应人类的工业、家庭、商业活动。
另一批公司则认为,哪怕是双腿的设计也没办法实现360度全场景的操作。而轮式方案,更让人形机器人更快切入细分场景,率先落地。
一种观点是,人手在操作时,真正发力和掌握方向的只有大指和食指,其余三指更多是辅助作用。也有厂商认为,只有五指形态的灵巧手,才能满足对力敏感度要求高、材料差异大的场景需求。
主攻灵巧手和视觉方案的“伟景智能”告诉“四木相对论”,现在没有必要做到三个指节的灵活,因为仅靠食指和大拇指的捏合,就能完成大部分任务。
另一家灵巧手公司表示,自己的优势就包括多个关节的灵活,“我们的食指关节都是能动的,里面的部件比别家做得小,不会显臃肿。”
市面上灵巧手的售价在5万~10万左右,客户为具身公司。一些主攻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公司,也开始步入灵巧手市场。比如,星动纪元近期就推出了自己的灵巧手产品。
显然,立刻拥有双足和五指健全双手的必要性,并未在机器人领域形成统一。
尤其是工业场景,海外人形机器人代表,特斯拉和Figure都选择对智能化需求较高的工厂场景,作为落地第一站。
但不论是哪种场景,目前的人形机器人均处于训练特定任务的阶段,和非人形的差距并未拉开。
以汽车为例,汽车制造业分为四个工艺流程:冲压、焊接、涂装、总装。在最复杂的总装环节,自动化程度只有20%-30%。
在总装环节,工人要用手操作机器,有时还要钻到汽车里,要拧螺丝、敲敲打打,还要与其他工人配合,还要做检测。
这个需要上下肢、大小脑一起协作的场景,理论上是“完全体”的人形机器人的目标。
不过现在,全世界没有一点人形机器人能够流畅地弯腰捡东西,更别提完成这一系列操作。
“我们的产品没有人形,没有腿和灵巧手,依然卖得很好。”一位创业近20年的服务机器人公司高管向“四木相对论”表示,他觉得人形机器人现在只是To VC的故事,而这个泡泡,明年下半年就会破。
有投资人告诉“四木相对论”,虽然初创公司不少,但大家对国内的人形机器人标的已形成一定惯性,“大多数都把钱砸给银河通用和智元机器人”。
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人形机器人所需的高成本,使资本形成了聚集效应——只有获取到足够资金的公司,才能闯过接下来的关卡。
理想状况下,一个成熟的人形机器人产品,需要在算法、数据、传感器搭配、力学设计、电力供给、零部件、新材料等层面完成适配。
而在2024年,人形机器人风起的第二年,虽然大模型、灵巧手等技术取得突破,但数据的稀缺、动力设计的困难、电机/传感器等硬件的不匹配和价格高昂,都意味着人形机器人之路依旧漫长。
拿数据难题举例。获得高质量且足够便宜的数据,是目前制约机器人发展的一大瓶颈,也是各公司希望构筑的壁垒。
在大会现场,一家估值数十亿元的人形机器人,不断出现捏合不到位、抓取不到物品等Bug。此公司的高管向“四木相对论”解释,这其实是因为训练数据不充足。
而对于数据难关,海外巨头特斯拉和谷歌都选择“遥操”路线。这种方式,需要人带上收集设备和机器配合完成动作,好处是数据真实,缺点是采集用时长,成本高。
比如,谷歌为了训练PaLM-E,用了13台机器人,收集了17个月,才拿到足够的数据量。如果是更复杂的工业场景,数据采集成本会更高。
另一种方案则是十分火热的仿真数据。这一方案的训练过程往往需要判断物体材质,比如判断是杯子,然后再设计抓取的力量。
但缺少对“摩擦”等维度的建模,让仿真数据彻底符合物理规律还存在难点。这种不够真实的数据,可能会引起机器人在实操中任务失败。
银河通用的高管也向“四木相对论”表示,仿真的数据虽然生成速度快,但依旧有必要了解机器人场景的专业技术人员介入,否则不太能满足需求。
如果一个企业的人形机器人具备抓取、移动的能力,速度却跟不上,那可能意味着他们缺乏经验地采用了移动速度很慢的训练数据,导致训练出的机器人动作也很慢。
比如,触觉的缺失会使机器人难以判断布料、水流等信息。但触觉传感器相比其他传感器来说成本比较高,且传感器反馈的数据形态更为复杂。这些都是限制人形落地的阻力。
人形机器人之外,各种各样的机械臂、机器狗也充斥着会场。而且在家庭领域,一些更加垂类的智能工具已经体现出商业化潜力。
比如下棋机器人元萝卜,在展览现场吸引了大量喜欢围棋和象棋的学生。我们正真看到,家长也对下棋机器人充满兴趣,不断询问价格。
世界上第一只机器狗诞生于1968年,距今已有56年历史。它身形巨大,有时需要人工进入机器内部操作。当时,没有人认为它能走进家庭。
“机器人”为什么一定要人形?比如无人驾驶技术,也不需要一个人形机器人坐在车里开车才能实现。 世上是有什么工作一定需要人形进行解决的吗?人是世界上最柔性的“工具”人的形体可以让人处理各种复杂的工作。但是机器人的话,可完全一种形态的机器人去处理一种任务就好了。 而且为了应对人口危机,劳动力不足的问题,其实是个伪命题。未来必然有大量的国家会开放外籍劳工移民,这是机器人技术不成熟的原因,世界上愿意生孩子的国家一大把。这是没办法的事。
不能进入老百姓家庭的人形机器人是没有前途的,或者目前还不具备这一社会条件。而工业机器人,目前是开始普及了
,作者:四木相对论,原文标题:《机器人大会落幕,人形泡沫终于要到了?》,题图来自:AI生成
这次的世界机器人大会,一共有169 家机器人领域的企业参展。和智源大会、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类似,这里同样“人山人海”。
在展馆内熙攘的人群中,各种规格的机械臂、灵巧手在半空中挥舞,轮足、四足、人形机器人展示着各类任务。
即便展馆内人形机器人随处可见,但全球机器人行业绝对大咖——波士顿动力公司的创始人Marc在大会中直言,自己非常不看好人形机器人行业。
他认为,工业机器人已经很成熟,能够商业化,目前人形机器人“在某一些程度上是一种炫耀,而不是一种生产力”。
这一年,承载着人类终极智能化想象的它们,已经从长期资金市场圈走近百亿元资金。
假如你看到一群人举着手机蜂拥而过,却看不清被簇拥的核心人士,大概率是某家公司的人形机器人正在走路——身高一米六的机器人很符合人类身高,也非常容易被人群淹没。
站在展馆的一个十字路口,银河通用、星动纪元、逐迹动力和星尘智能分列四周。不远处,还有加速进化、宇树、智元机器人、星海图、钛虎、UniX AI、开普勒等拥有人形机器人产品的公司。
仅盘踞在“十字路口”的这四家,近一年公开披露的融资金额已超越10亿元。而它们的平均岁数,只有“一岁半”。
一家今年连续完成两轮融资的人形机器人公司,目前仅能展示垂直领域的单点任务。
比如在分拣这个场景中,它只能在特定范围内抓取双面胶,不能抓取剪刀、卷尺。而且,这个机器人移动的速度很缓慢,完成一个只需要移动20厘米的抓取动作,需要近40秒。
还有展示炒菜机器人的乐聚,在众目睽睽下直接上演了一出将菜倒在桌上的意外戏码。
在一个左右手分拣不一样面包的任务里,机器人放下右手准备拾起时,发现这是应由左手操作分拣的物品,只能上演一场大型空气拉花。
比如,逐际动力在现场大秀机器人“挨踹”后迅速平稳的绝技,星动纪元展示出自家机器人爬长城的视频。一墙之隔的银河通用,则以轮式地盘代替下肢,以伸缩、吸盘、抓夹等部件完成取货、清理桌面等任务。
在行业中,双足的拥趸认为,机器人只有具备了人形(尤其是双腿),才能实现弯腰捡东西的操作,适应人类的工业、家庭、商业活动。
另一批公司则认为,哪怕是双腿的设计也没办法实现360度全场景的操作。而轮式方案,更让人形机器人更快切入细分场景,率先落地。
一种观点是,人手在操作时,真正发力和掌握方向的只有大指和食指,其余三指更多是辅助作用。也有厂商认为,只有五指形态的灵巧手,才能满足对力敏感度要求高、材料差异大的场景需求。
主攻灵巧手和视觉方案的“伟景智能”告诉“四木相对论”,现在没有必要做到三个指节的灵活,因为仅靠食指和大拇指的捏合,就能完成大部分任务。
另一家灵巧手公司表示,自己的优势就包括多个关节的灵活,“我们的食指关节都是能动的,里面的部件比别家做得小,不会显臃肿。”
市面上灵巧手的售价在5万~10万左右,客户为具身公司。一些主攻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公司,也开始步入灵巧手市场。比如,星动纪元近期就推出了自己的灵巧手产品。
显然,立刻拥有双足和五指健全双手的必要性,并未在机器人领域形成统一。
尤其是工业场景,海外人形机器人代表,特斯拉和Figure都选择对智能化需求较高的工厂场景,作为落地第一站。
但不论是哪种场景,目前的人形机器人均处于训练特定任务的阶段,和非人形的差距并未拉开。
以汽车为例,汽车制造业分为四个工艺流程:冲压、焊接、涂装、总装。在最复杂的总装环节,自动化程度只有20%-30%。
在总装环节,工人要用手操作机器,有时还要钻到汽车里,要拧螺丝、敲敲打打,还要与其他工人配合,还要做检测。
这个需要上下肢、大小脑一起协作的场景,理论上是“完全体”的人形机器人的目标。
不过现在,全世界没有一点人形机器人能够流畅地弯腰捡东西,更别提完成这一系列操作。
“我们的产品没有人形,没有腿和灵巧手,依然卖得很好。”一位创业近20年的服务机器人公司高管向“四木相对论”表示,他觉得人形机器人现在只是To VC的故事,而这个泡泡,明年下半年就会破。
有投资人告诉“四木相对论”,虽然初创公司不少,但大家对国内的人形机器人标的已形成一定惯性,“大多数都把钱砸给银河通用和智元机器人”。
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人形机器人所需的高成本,使资本形成了聚集效应——只有获取到足够资金的公司,才能闯过接下来的关卡。
理想状况下,一个成熟的人形机器人产品,需要在算法、数据、传感器搭配、力学设计、电力供给、零部件、新材料等层面完成适配。
而在2024年,人形机器人风起的第二年,虽然大模型、灵巧手等技术取得突破,但数据的稀缺、动力设计的困难、电机/传感器等硬件的不匹配和价格高昂,都意味着人形机器人之路依旧漫长。
拿数据难题举例。获得高质量且足够便宜的数据,是目前制约机器人发展的一大瓶颈,也是各公司希望构筑的壁垒。
在大会现场,一家估值数十亿元的人形机器人,不断出现捏合不到位、抓取不到物品等Bug。此公司的高管向“四木相对论”解释,这其实是因为训练数据不充足。
而对于数据难关,海外巨头特斯拉和谷歌都选择“遥操”路线。这种方式,需要人带上收集设备和机器配合完成动作,好处是数据真实,缺点是采集用时长,成本高。
比如,谷歌为了训练PaLM-E,用了13台机器人,收集了17个月,才拿到足够的数据量。如果是更复杂的工业场景,数据采集成本会更高。
另一种方案则是十分火热的仿真数据。这一方案的训练过程往往需要判断物体材质,比如判断是杯子,然后再设计抓取的力量。
但缺少对“摩擦”等维度的建模,让仿真数据彻底符合物理规律还存在难点。这种不够真实的数据,可能会引起机器人在实操中任务失败。
银河通用的高管也向“四木相对论”表示,仿真的数据虽然生成速度快,但依旧有必要了解机器人场景的专业技术人员介入,否则不太能满足需求。
如果一个企业的人形机器人具备抓取、移动的能力,速度却跟不上,那可能意味着他们缺乏经验地采用了移动速度很慢的训练数据,导致训练出的机器人动作也很慢。
比如,触觉的缺失会使机器人难以判断布料、水流等信息。但触觉传感器相比其他传感器来说成本比较高,且传感器反馈的数据形态更为复杂。这些都是限制人形落地的阻力。
人形机器人之外,各种各样的机械臂、机器狗也充斥着会场。而且在家庭领域,一些更加垂类的智能工具已经体现出商业化潜力。
比如下棋机器人元萝卜,在展览现场吸引了大量喜欢围棋和象棋的学生。我们正真看到,家长也对下棋机器人充满兴趣,不断询问价格。
世界上第一只机器狗诞生于1968年,距今已有56年历史。它身形巨大,有时需要人工进入机器内部操作。当时,没有人认为它能走进家庭。
“机器人”为什么一定要人形?比如无人驾驶技术,也不需要一个人形机器人坐在车里开车才能实现。 世上是有什么工作一定需要人形进行解决的吗?人是世界上最柔性的“工具”人的形体可以让人处理各种复杂的工作。但是机器人的话,可完全一种形态的机器人去处理一种任务就好了。 而且为了应对人口危机,劳动力不足的问题,其实是个伪命题。未来必然有大量的国家会开放外籍劳工移民,这是机器人技术不成熟的原因,世界上愿意生孩子的国家一大把。这是没办法的事。
不能进入老百姓家庭的人形机器人是没有前途的,或者目前还不具备这一社会条件。而工业机器人,目前是开始普及了
...,作者:四木相对论,原文标题:《机器人大会落幕,人形泡沫终于要到了?》,题图来自:AI生成
这次的世界机器人大会,一共有169 家机器人领域的企业参展。和智源大会、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类似,这里同样“人山人海”。
在展馆内熙攘的人群中,各种规格的机械臂、灵巧手在半空中挥舞,轮足、四足、人形机器人展示着各类任务。
即便展馆内人形机器人随处可见,但全球机器人行业绝对大咖——波士顿动力公司的创始人Marc在大会中直言,自己非常不看好人形机器人行业。
他认为,工业机器人已经很成熟,能够商业化,目前人形机器人“在某一些程度上是一种炫耀,而不是一种生产力”。
这一年,承载着人类终极智能化想象的它们,已经从长期资金市场圈走近百亿元资金。
假如你看到一群人举着手机蜂拥而过,却看不清被簇拥的核心人士,大概率是某家公司的人形机器人正在走路——身高一米六的机器人很符合人类身高,也非常容易被人群淹没。
站在展馆的一个十字路口,银河通用、星动纪元、逐迹动力和星尘智能分列四周。不远处,还有加速进化、宇树、智元机器人、星海图、钛虎、UniX AI、开普勒等拥有人形机器人产品的公司。
仅盘踞在“十字路口”的这四家,近一年公开披露的融资金额已超越10亿元。而它们的平均岁数,只有“一岁半”。
一家今年连续完成两轮融资的人形机器人公司,目前仅能展示垂直领域的单点任务。
比如在分拣这个场景中,它只能在特定范围内抓取双面胶,不能抓取剪刀、卷尺。而且,这个机器人移动的速度很缓慢,完成一个只需要移动20厘米的抓取动作,需要近40秒。
还有展示炒菜机器人的乐聚,在众目睽睽下直接上演了一出将菜倒在桌上的意外戏码。
在一个左右手分拣不一样面包的任务里,机器人放下右手准备拾起时,发现这是应由左手操作分拣的物品,只能上演一场大型空气拉花。
比如,逐际动力在现场大秀机器人“挨踹”后迅速平稳的绝技,星动纪元展示出自家机器人爬长城的视频。一墙之隔的银河通用,则以轮式地盘代替下肢,以伸缩、吸盘、抓夹等部件完成取货、清理桌面等任务。
在行业中,双足的拥趸认为,机器人只有具备了人形(尤其是双腿),才能实现弯腰捡东西的操作,适应人类的工业、家庭、商业活动。
另一批公司则认为,哪怕是双腿的设计也没办法实现360度全场景的操作。而轮式方案,更让人形机器人更快切入细分场景,率先落地。
一种观点是,人手在操作时,真正发力和掌握方向的只有大指和食指,其余三指更多是辅助作用。也有厂商认为,只有五指形态的灵巧手,才能满足对力敏感度要求高、材料差异大的场景需求。
主攻灵巧手和视觉方案的“伟景智能”告诉“四木相对论”,现在没有必要做到三个指节的灵活,因为仅靠食指和大拇指的捏合,就能完成大部分任务。
另一家灵巧手公司表示,自己的优势就包括多个关节的灵活,“我们的食指关节都是能动的,里面的部件比别家做得小,不会显臃肿。”
市面上灵巧手的售价在5万~10万左右,客户为具身公司。一些主攻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公司,也开始步入灵巧手市场。比如,星动纪元近期就推出了自己的灵巧手产品。
显然,立刻拥有双足和五指健全双手的必要性,并未在机器人领域形成统一。
尤其是工业场景,海外人形机器人代表,特斯拉和Figure都选择对智能化需求较高的工厂场景,作为落地第一站。
但不论是哪种场景,目前的人形机器人均处于训练特定任务的阶段,和非人形的差距并未拉开。
以汽车为例,汽车制造业分为四个工艺流程:冲压、焊接、涂装、总装。在最复杂的总装环节,自动化程度只有20%-30%。
在总装环节,工人要用手操作机器,有时还要钻到汽车里,要拧螺丝、敲敲打打,还要与其他工人配合,还要做检测。
这个需要上下肢、大小脑一起协作的场景,理论上是“完全体”的人形机器人的目标。
不过现在,全世界没有一点人形机器人能够流畅地弯腰捡东西,更别提完成这一系列操作。
“我们的产品没有人形,没有腿和灵巧手,依然卖得很好。”一位创业近20年的服务机器人公司高管向“四木相对论”表示,他觉得人形机器人现在只是To VC的故事,而这个泡泡,明年下半年就会破。
有投资人告诉“四木相对论”,虽然初创公司不少,但大家对国内的人形机器人标的已形成一定惯性,“大多数都把钱砸给银河通用和智元机器人”。
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人形机器人所需的高成本,使资本形成了聚集效应——只有获取到足够资金的公司,才能闯过接下来的关卡。
理想状况下,一个成熟的人形机器人产品,需要在算法、数据、传感器搭配、力学设计、电力供给、零部件、新材料等层面完成适配。
而在2024年,人形机器人风起的第二年,虽然大模型、灵巧手等技术取得突破,但数据的稀缺、动力设计的困难、电机/传感器等硬件的不匹配和价格高昂,都意味着人形机器人之路依旧漫长。
拿数据难题举例。获得高质量且足够便宜的数据,是目前制约机器人发展的一大瓶颈,也是各公司希望构筑的壁垒。
在大会现场,一家估值数十亿元的人形机器人,不断出现捏合不到位、抓取不到物品等Bug。此公司的高管向“四木相对论”解释,这其实是因为训练数据不充足。
而对于数据难关,海外巨头特斯拉和谷歌都选择“遥操”路线。这种方式,需要人带上收集设备和机器配合完成动作,好处是数据真实,缺点是采集用时长,成本高。
比如,谷歌为了训练PaLM-E,用了13台机器人,收集了17个月,才拿到足够的数据量。如果是更复杂的工业场景,数据采集成本会更高。
另一种方案则是十分火热的仿真数据。这一方案的训练过程往往需要判断物体材质,比如判断是杯子,然后再设计抓取的力量。
但缺少对“摩擦”等维度的建模,让仿真数据彻底符合物理规律还存在难点。这种不够真实的数据,可能会引起机器人在实操中任务失败。
银河通用的高管也向“四木相对论”表示,仿真的数据虽然生成速度快,但依旧有必要了解机器人场景的专业技术人员介入,否则不太能满足需求。
如果一个企业的人形机器人具备抓取、移动的能力,速度却跟不上,那可能意味着他们缺乏经验地采用了移动速度很慢的训练数据,导致训练出的机器人动作也很慢。
比如,触觉的缺失会使机器人难以判断布料、水流等信息。但触觉传感器相比其他传感器来说成本比较高,且传感器反馈的数据形态更为复杂。这些都是限制人形落地的阻力。
人形机器人之外,各种各样的机械臂、机器狗也充斥着会场。而且在家庭领域,一些更加垂类的智能工具已经体现出商业化潜力。
比如下棋机器人元萝卜,在展览现场吸引了大量喜欢围棋和象棋的学生。我们正真看到,家长也对下棋机器人充满兴趣,不断询问价格。
世界上第一只机器狗诞生于1968年,距今已有56年历史。它身形巨大,有时需要人工进入机器内部操作。当时,没有人认为它能走进家庭。
“机器人”为什么一定要人形?比如无人驾驶技术,也不需要一个人形机器人坐在车里开车才能实现。 世上是有什么工作一定需要人形进行解决的吗?人是世界上最柔性的“工具”人的形体可以让人处理各种复杂的工作。但是机器人的话,可完全一种形态的机器人去处理一种任务就好了。 而且为了应对人口危机,劳动力不足的问题,其实是个伪命题。未来必然有大量的国家会开放外籍劳工移民,这是机器人技术不成熟的原因,世界上愿意生孩子的国家一大把。这是没办法的事。
不能进入老百姓家庭的人形机器人是没有前途的,或者目前还不具备这一社会条件。而工业机器人,目前是开始普及了
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