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新闻中心
新闻中心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
买房婆媳鸡娃出轨:国产家庭伦理剧的「焦虑」永无止境
发布时间:2024-10-21 |   作者: 江南菠菜

  顶着「国民媳妇」头衔的海清,穿梭在各大家庭伦理剧里,不是在买房,就是在鸡娃。

  从《蜗居》到《心居》,十几年了,海清还是跟房子过不去。不管她饰演的是本地高知女性,还是初中毕业的家庭妇女,买房都是她挂在嘴边的人生第一目标。

  再加上,高起的房价本来就极易触动大众的敏感神经,无形中促使大家一说起此类电视剧,最先想到的就是和买房相关的话题,这也构成了当下家庭剧的一大侧面。

  我们从90年代来看,1990年播出的那部《渴望》能够说是伴随着中国电视剧市场化诞生的第一部家庭伦理剧。

  在剧中,张凯丽所饰演的女工刘慧芳,温柔贤惠甚至到了舍己为人、无私奉献的地步,极度贴合那个时代所推崇的「真、善、美」追求,也成就了国产电视剧领域里的经典人物形象模板。

  进入新世纪之后,家庭伦理剧开始把视野放小,更偏向生活流,注重展现人与人的情感纠葛。

  尤其随着《中国式离婚》的热播,婚恋关系,后来延伸的婆媳关系,成为表达的主流。

  作为北电97级的表演科班生,海清其实是「实验品」之一,因为那年新上任的表演系主任齐世龙改了招生标准。

  事实也确实如此。尽管参与了《玉观音》等影视剧的拍摄,海清在毕业之后的四五年里长期处在不温不火,演不上女一号的状态。

  直到2006年,导演滕华涛在网上看到了六六连载的小说《双面胶》,很感兴趣,说服了六六共同合作改编成电视剧。

  而滕华涛需要的正是和角色气质贴近的女演员,在黄磊的牵线下,他找到了海清,男主则找了同样还没什么名气的涂松岩。

  但因为主演都不是大腕,这部剧在前期筹备阶段遇到不少阻力,等了很久才等来华录百纳老总刘德宏的550万元投资。

  本来和老公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儿,但这一切随着婆婆的到来彻底改变,而饰演婆婆的正是大家都熟悉的李明启老师。

  小到吃肉吃菜的饮食上的习惯、干不干家务的生活方式,大至三观的差异,反正什么鸡毛碎皮的事儿都能引发一场婆媳大战。

  这让戏外有类似经历的观众,尤其是女性观众看得又气又急,而观众越有代入感,这类剧就越有市场。

  像同样由滕华涛导演、六六编剧、海清主演的《王贵与安娜》,以及《媳妇的美好时代》等都是其中翘楚。

  这部剧一反常态,虽然主线索依然是「婆媳关系」,甚至在这部剧里,海清一个人要斗两个婆婆,但整部剧的基调轻松明快,走的是轻喜剧路线,比起一味只强调苦大仇深的婆媳恩怨要更受欢迎。

  其实买房这一个话题,在《双面胶》中就已经提及,只不过在那会儿,更多是当作一个故事背景来讲,并没有上升为剧里面的人物矛盾的导火索。

  比如在当时,海清和涂松岩,两家拼拼凑凑花了二十多万,还能在上海的远郊买一套房。

  那是2005、2006年,普通人努努力,咬咬牙,奋斗个几年还能上个车,顺便再躺赚一笔。

  但2009年播出的那部《蜗居》,创作动机正是源于六六自己在真实的生活中错过了买房时机,由此展开的故事。

  在《蜗居》中,海清饰演的郭海萍,和博士毕业的老公蜗居在10平米的阁楼里。

  虽然自视甚高,但她还是不得不为了攒钱买房,每天都吃挂面度日,连长途电话都不舍得打一个,后来甚至还借了高利贷。

  剧中她有段台词,「每天一睁开眼,就有一连串数字蹦出:房贷六千,吃穿用两千五,人情往来六百,交通费五百八,物业管理费三百四,手机电话费二百五,还有煤气水电费二百......」

  现在听来,依然字字都是逼仄的现实,甚至更为残酷。因我们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更高了。 就像郭海萍,明清楚自己的妹妹正走向不可挽回的深渊,但为了能有一套房,采取了纵容的态度。

  2009年那会儿,正是房价疯长的爆发期,以此为切口,再加上一段备受争议的婚外恋,道德和情感的撕扯,为房奔波的焦躁,使得这部剧成为当时的现象级爆款剧。

  而前段时间播出的《心居》,海清以一个外地媳妇的身份登场,所有的戏剧冲突都源于她想要一套房以在上海立足。

  而相比以往,《心居》中虽然不乏婆媳关系相处等老掉牙的话题,但更多的冲突来自于妯娌矛盾。

  同时,这部剧也借「买房」描绘了一个女人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,正符合这两年「女性主义」的热点话题。

  不过,必须提一嘴,剧中的海清想从大姑子那儿借100万来付4成的首付,好买一套大概60平的房型正、地段好的房子,但在现实中,这些钱只够在上海市中心买一套三四十平左右的老破小。

  从《蜗居》到《心居》,由滕华涛导演、六六编剧,海清主演的这一系列家庭伦理剧,无形中就成了房价变迁的记录者。

  除了展现婆媳关系、围绕着「买房」之外,近年来的家庭伦理剧,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还有无处不在的「鸡娃」现象。

  只是,相比以往她扮演的媳妇角色,海清这次摇身一变,成了中产阶级鸡娃的代表。

  在2016年播出的那部《小别离》中,海清扮演的童文洁,就是标准的女强人。

  一边是在职场上雷厉风行的白领高管,另一边是事无巨细操心着女儿学业的强势妈妈。

  为了让女儿考上重点高中,她不仅给女儿制定了严格的集训计划,更见不得女儿哪怕有0.5分的落差,这种高压的窒息感,就像是有一双眼睛随时随地在暗中观察着你。

  这部剧在当年播出之后,就因为其切中了当下「中产阶级」对子女教育的焦虑而频频上热搜。

  也正因此,才有了后来乘胜追击版的《小欢喜》,把鸡娃从中考延续到了高考,而海清则成了进击版的童文洁,日常焦虑,日常暴躁,尤其是对比剧中的佛系丈夫,海清「鸡娃」的形象更加突出。

  不得不说,继「国民媳妇」之后,海清,成了我们真实的生活中「海淀家长」的最佳代言人。

  总的来说,国产家庭伦理剧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这十来年,不管是讲婆媳关系、妯娌关系,还是聚焦买房,或是养老鸡娃的,所有和我们真实的生活相关的题材总能在家庭伦理剧中找到变体。

  就像这一次,要不是「你是我的神」这一片段翻红了,或许大家不会意识到,原来海清还有这样狂热的一面。

  讲男女丈夫妻子的关系的,女方一定是强势的大女人,男方看似居家好男人,总会爱上刚刚步入社会的单纯小姑娘;

  处于青春期的儿女一定会因为高考问题和父母大吵一架,而后在某个契机之下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,回头是岸。

  如果女性想要独立搞事业,不是遇上渣男,就是逃不掉吸血的父母,最后的成功不是再次依附于另一个男人,就是靠闺蜜斡旋,所谓的独立也成了伪命题。

  最后的结局,不用多说,一定是曾经敌对的双方,互相释怀,再来一个大团圆happy ending。

  就像海清最早演的那部《双面胶》,其实背后有一个真实的原型故事,现实确实很残忍,但电视剧做了更柔和的处理,让婆婆和儿媳化解了误会。

  这大概是国产电视剧最正确的价值观导向,就如港剧中始终不变的信条,「做人嘛,最重要的是开心。」

  倒也不是全盘否定这样的套路,就像电影类型化的创作,本来就有一套固定的剧作模板,但国内的大多数创作者,一般只有照搬套路的积极,却没有打造内容的真诚。

  尤其是随着影视大环境整体的泡沫化,很多创作者都喜欢偷懒。这点从取名上就可见一斑,家庭伦理剧绝对是最有辨识度的一类。

  《蜗居》、《心居》什么的,下一部可能就是《团居》;今天是《亲爱的小孩》,明天就会有《亲爱的老婆》。

  而且,此类型剧往往热衷于找同一批演员来演。差不多的套路,差不多的演员,也难怪大家会有差不多的审美疲劳。

  再加上,近两年的家庭伦理剧大有「本末倒置」的创作倾向,其出发点不是为了创作好人物和故事,而是为了达到出圈效果,踩着社会的情绪来。

  哪个话题容易上热搜,就一定会以此作为剧情重点,说白了,就为了贩卖焦虑而不讲基本的逻辑。

  对比十多年前,同样能击中观众痛点的《双面胶》和《蜗居》之类,就是一种赤裸裸的倒退,哪怕再来十个海清也拯救不了。

  套用罗曼·罗兰的一句话,国产电视剧市场若有一种英雄主义,那就是认清家庭伦理剧的狗血本质之后,依然对此充满信心。

返回列表
新闻中心
发布时间:2024-10-21

  顶着「国民媳妇」头衔的海清,穿梭在各大家庭伦理剧里,不是在买房,就是在鸡娃。

  从《蜗居》到《心居》,十几年了,海清还是跟房子过不去。不管她饰演的是本地高知女性,还是初中毕业的家庭妇女,买房都是她挂在嘴边的人生第一目标。

  再加上,高起的房价本来就极易触动大众的敏感神经,无形中促使大家一说起此类电视剧,最先想到的就是和买房相关的话题,这也构成了当下家庭剧的一大侧面。

  我们从90年代来看,1990年播出的那部《渴望》能够说是伴随着中国电视剧市场化诞生的第一部家庭伦理剧。

  在剧中,张凯丽所饰演的女工刘慧芳,温柔贤惠甚至到了舍己为人、无私奉献的地步,极度贴合那个时代所推崇的「真、善、美」追求,也成就了国产电视剧领域里的经典人物形象模板。

  进入新世纪之后,家庭伦理剧开始把视野放小,更偏向生活流,注重展现人与人的情感纠葛。

  尤其随着《中国式离婚》的热播,婚恋关系,后来延伸的婆媳关系,成为表达的主流。

  作为北电97级的表演科班生,海清其实是「实验品」之一,因为那年新上任的表演系主任齐世龙改了招生标准。

  事实也确实如此。尽管参与了《玉观音》等影视剧的拍摄,海清在毕业之后的四五年里长期处在不温不火,演不上女一号的状态。

  直到2006年,导演滕华涛在网上看到了六六连载的小说《双面胶》,很感兴趣,说服了六六共同合作改编成电视剧。

  而滕华涛需要的正是和角色气质贴近的女演员,在黄磊的牵线下,他找到了海清,男主则找了同样还没什么名气的涂松岩。

  但因为主演都不是大腕,这部剧在前期筹备阶段遇到不少阻力,等了很久才等来华录百纳老总刘德宏的550万元投资。

  本来和老公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儿,但这一切随着婆婆的到来彻底改变,而饰演婆婆的正是大家都熟悉的李明启老师。

  小到吃肉吃菜的饮食上的习惯、干不干家务的生活方式,大至三观的差异,反正什么鸡毛碎皮的事儿都能引发一场婆媳大战。

  这让戏外有类似经历的观众,尤其是女性观众看得又气又急,而观众越有代入感,这类剧就越有市场。

  像同样由滕华涛导演、六六编剧、海清主演的《王贵与安娜》,以及《媳妇的美好时代》等都是其中翘楚。

  这部剧一反常态,虽然主线索依然是「婆媳关系」,甚至在这部剧里,海清一个人要斗两个婆婆,但整部剧的基调轻松明快,走的是轻喜剧路线,比起一味只强调苦大仇深的婆媳恩怨要更受欢迎。

  其实买房这一个话题,在《双面胶》中就已经提及,只不过在那会儿,更多是当作一个故事背景来讲,并没有上升为剧里面的人物矛盾的导火索。

  比如在当时,海清和涂松岩,两家拼拼凑凑花了二十多万,还能在上海的远郊买一套房。

  那是2005、2006年,普通人努努力,咬咬牙,奋斗个几年还能上个车,顺便再躺赚一笔。

  但2009年播出的那部《蜗居》,创作动机正是源于六六自己在真实的生活中错过了买房时机,由此展开的故事。

  在《蜗居》中,海清饰演的郭海萍,和博士毕业的老公蜗居在10平米的阁楼里。

  虽然自视甚高,但她还是不得不为了攒钱买房,每天都吃挂面度日,连长途电话都不舍得打一个,后来甚至还借了高利贷。

  剧中她有段台词,「每天一睁开眼,就有一连串数字蹦出:房贷六千,吃穿用两千五,人情往来六百,交通费五百八,物业管理费三百四,手机电话费二百五,还有煤气水电费二百......」

  现在听来,依然字字都是逼仄的现实,甚至更为残酷。因我们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更高了。 就像郭海萍,明清楚自己的妹妹正走向不可挽回的深渊,但为了能有一套房,采取了纵容的态度。

  2009年那会儿,正是房价疯长的爆发期,以此为切口,再加上一段备受争议的婚外恋,道德和情感的撕扯,为房奔波的焦躁,使得这部剧成为当时的现象级爆款剧。

  而前段时间播出的《心居》,海清以一个外地媳妇的身份登场,所有的戏剧冲突都源于她想要一套房以在上海立足。

  而相比以往,《心居》中虽然不乏婆媳关系相处等老掉牙的话题,但更多的冲突来自于妯娌矛盾。

  同时,这部剧也借「买房」描绘了一个女人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,正符合这两年「女性主义」的热点话题。

  不过,必须提一嘴,剧中的海清想从大姑子那儿借100万来付4成的首付,好买一套大概60平的房型正、地段好的房子,但在现实中,这些钱只够在上海市中心买一套三四十平左右的老破小。

  从《蜗居》到《心居》,由滕华涛导演、六六编剧,海清主演的这一系列家庭伦理剧,无形中就成了房价变迁的记录者。

  除了展现婆媳关系、围绕着「买房」之外,近年来的家庭伦理剧,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还有无处不在的「鸡娃」现象。

  只是,相比以往她扮演的媳妇角色,海清这次摇身一变,成了中产阶级鸡娃的代表。

  在2016年播出的那部《小别离》中,海清扮演的童文洁,就是标准的女强人。

  一边是在职场上雷厉风行的白领高管,另一边是事无巨细操心着女儿学业的强势妈妈。

  为了让女儿考上重点高中,她不仅给女儿制定了严格的集训计划,更见不得女儿哪怕有0.5分的落差,这种高压的窒息感,就像是有一双眼睛随时随地在暗中观察着你。

  这部剧在当年播出之后,就因为其切中了当下「中产阶级」对子女教育的焦虑而频频上热搜。

  也正因此,才有了后来乘胜追击版的《小欢喜》,把鸡娃从中考延续到了高考,而海清则成了进击版的童文洁,日常焦虑,日常暴躁,尤其是对比剧中的佛系丈夫,海清「鸡娃」的形象更加突出。

  不得不说,继「国民媳妇」之后,海清,成了我们真实的生活中「海淀家长」的最佳代言人。

  总的来说,国产家庭伦理剧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这十来年,不管是讲婆媳关系、妯娌关系,还是聚焦买房,或是养老鸡娃的,所有和我们真实的生活相关的题材总能在家庭伦理剧中找到变体。

  就像这一次,要不是「你是我的神」这一片段翻红了,或许大家不会意识到,原来海清还有这样狂热的一面。

  讲男女丈夫妻子的关系的,女方一定是强势的大女人,男方看似居家好男人,总会爱上刚刚步入社会的单纯小姑娘;

  处于青春期的儿女一定会因为高考问题和父母大吵一架,而后在某个契机之下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,回头是岸。

  如果女性想要独立搞事业,不是遇上渣男,就是逃不掉吸血的父母,最后的成功不是再次依附于另一个男人,就是靠闺蜜斡旋,所谓的独立也成了伪命题。

  最后的结局,不用多说,一定是曾经敌对的双方,互相释怀,再来一个大团圆happy ending。

  就像海清最早演的那部《双面胶》,其实背后有一个真实的原型故事,现实确实很残忍,但电视剧做了更柔和的处理,让婆婆和儿媳化解了误会。

  这大概是国产电视剧最正确的价值观导向,就如港剧中始终不变的信条,「做人嘛,最重要的是开心。」

  倒也不是全盘否定这样的套路,就像电影类型化的创作,本来就有一套固定的剧作模板,但国内的大多数创作者,一般只有照搬套路的积极,却没有打造内容的真诚。

  尤其是随着影视大环境整体的泡沫化,很多创作者都喜欢偷懒。这点从取名上就可见一斑,家庭伦理剧绝对是最有辨识度的一类。

  《蜗居》、《心居》什么的,下一部可能就是《团居》;今天是《亲爱的小孩》,明天就会有《亲爱的老婆》。

  而且,此类型剧往往热衷于找同一批演员来演。差不多的套路,差不多的演员,也难怪大家会有差不多的审美疲劳。

  再加上,近两年的家庭伦理剧大有「本末倒置」的创作倾向,其出发点不是为了创作好人物和故事,而是为了达到出圈效果,踩着社会的情绪来。

  哪个话题容易上热搜,就一定会以此作为剧情重点,说白了,就为了贩卖焦虑而不讲基本的逻辑。

  对比十多年前,同样能击中观众痛点的《双面胶》和《蜗居》之类,就是一种赤裸裸的倒退,哪怕再来十个海清也拯救不了。

  套用罗曼·罗兰的一句话,国产电视剧市场若有一种英雄主义,那就是认清家庭伦理剧的狗血本质之后,依然对此充满信心。

新闻中心
发布时间:2024-10-21

  顶着「国民媳妇」头衔的海清,穿梭在各大家庭伦理剧里,不是在买房,就是在鸡娃。

  从《蜗居》到《心居》,十几年了,海清还是跟房子过不去。不管她饰演的是本地高知女性,还是初中毕业的家庭妇女,买房都是她挂在嘴边的人生第一目标。

  再加上,高起的房价本来就极易触动大众的敏感神经,无形中促使大家一说起此类电视剧,最先想到的就是和买房相关的话题,这也构成了当下家庭剧的一大侧面。

  我们从90年代来看,1990年播出的那部《渴望》能够说是伴随着中国电视剧市场化诞生的第一部家庭伦理剧。

  在剧中,张凯丽所饰演的女工刘慧芳,温柔贤惠甚至到了舍己为人、无私奉献的地步,极度贴合那个时代所推崇的「真、善、美」追求,也成就了国产电视剧领域里的经典人物形象模板。

  进入新世纪之后,家庭伦理剧开始把视野放小,更偏向生活流,注重展现人与人的情感纠葛。

  尤其随着《中国式离婚》的热播,婚恋关系,后来延伸的婆媳关系,成为表达的主流。

  作为北电97级的表演科班生,海清其实是「实验品」之一,因为那年新上任的表演系主任齐世龙改了招生标准。

  事实也确实如此。尽管参与了《玉观音》等影视剧的拍摄,海清在毕业之后的四五年里长期处在不温不火,演不上女一号的状态。

  直到2006年,导演滕华涛在网上看到了六六连载的小说《双面胶》,很感兴趣,说服了六六共同合作改编成电视剧。

  而滕华涛需要的正是和角色气质贴近的女演员,在黄磊的牵线下,他找到了海清,男主则找了同样还没什么名气的涂松岩。

  但因为主演都不是大腕,这部剧在前期筹备阶段遇到不少阻力,等了很久才等来华录百纳老总刘德宏的550万元投资。

  本来和老公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儿,但这一切随着婆婆的到来彻底改变,而饰演婆婆的正是大家都熟悉的李明启老师。

  小到吃肉吃菜的饮食上的习惯、干不干家务的生活方式,大至三观的差异,反正什么鸡毛碎皮的事儿都能引发一场婆媳大战。

  这让戏外有类似经历的观众,尤其是女性观众看得又气又急,而观众越有代入感,这类剧就越有市场。

  像同样由滕华涛导演、六六编剧、海清主演的《王贵与安娜》,以及《媳妇的美好时代》等都是其中翘楚。

  这部剧一反常态,虽然主线索依然是「婆媳关系」,甚至在这部剧里,海清一个人要斗两个婆婆,但整部剧的基调轻松明快,走的是轻喜剧路线,比起一味只强调苦大仇深的婆媳恩怨要更受欢迎。

  其实买房这一个话题,在《双面胶》中就已经提及,只不过在那会儿,更多是当作一个故事背景来讲,并没有上升为剧里面的人物矛盾的导火索。

  比如在当时,海清和涂松岩,两家拼拼凑凑花了二十多万,还能在上海的远郊买一套房。

  那是2005、2006年,普通人努努力,咬咬牙,奋斗个几年还能上个车,顺便再躺赚一笔。

  但2009年播出的那部《蜗居》,创作动机正是源于六六自己在真实的生活中错过了买房时机,由此展开的故事。

  在《蜗居》中,海清饰演的郭海萍,和博士毕业的老公蜗居在10平米的阁楼里。

  虽然自视甚高,但她还是不得不为了攒钱买房,每天都吃挂面度日,连长途电话都不舍得打一个,后来甚至还借了高利贷。

  剧中她有段台词,「每天一睁开眼,就有一连串数字蹦出:房贷六千,吃穿用两千五,人情往来六百,交通费五百八,物业管理费三百四,手机电话费二百五,还有煤气水电费二百......」

  现在听来,依然字字都是逼仄的现实,甚至更为残酷。因我们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更高了。 就像郭海萍,明清楚自己的妹妹正走向不可挽回的深渊,但为了能有一套房,采取了纵容的态度。

  2009年那会儿,正是房价疯长的爆发期,以此为切口,再加上一段备受争议的婚外恋,道德和情感的撕扯,为房奔波的焦躁,使得这部剧成为当时的现象级爆款剧。

  而前段时间播出的《心居》,海清以一个外地媳妇的身份登场,所有的戏剧冲突都源于她想要一套房以在上海立足。

  而相比以往,《心居》中虽然不乏婆媳关系相处等老掉牙的话题,但更多的冲突来自于妯娌矛盾。

  同时,这部剧也借「买房」描绘了一个女人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,正符合这两年「女性主义」的热点话题。

  不过,必须提一嘴,剧中的海清想从大姑子那儿借100万来付4成的首付,好买一套大概60平的房型正、地段好的房子,但在现实中,这些钱只够在上海市中心买一套三四十平左右的老破小。

  从《蜗居》到《心居》,由滕华涛导演、六六编剧,海清主演的这一系列家庭伦理剧,无形中就成了房价变迁的记录者。

  除了展现婆媳关系、围绕着「买房」之外,近年来的家庭伦理剧,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还有无处不在的「鸡娃」现象。

  只是,相比以往她扮演的媳妇角色,海清这次摇身一变,成了中产阶级鸡娃的代表。

  在2016年播出的那部《小别离》中,海清扮演的童文洁,就是标准的女强人。

  一边是在职场上雷厉风行的白领高管,另一边是事无巨细操心着女儿学业的强势妈妈。

  为了让女儿考上重点高中,她不仅给女儿制定了严格的集训计划,更见不得女儿哪怕有0.5分的落差,这种高压的窒息感,就像是有一双眼睛随时随地在暗中观察着你。

  这部剧在当年播出之后,就因为其切中了当下「中产阶级」对子女教育的焦虑而频频上热搜。

  也正因此,才有了后来乘胜追击版的《小欢喜》,把鸡娃从中考延续到了高考,而海清则成了进击版的童文洁,日常焦虑,日常暴躁,尤其是对比剧中的佛系丈夫,海清「鸡娃」的形象更加突出。

  不得不说,继「国民媳妇」之后,海清,成了我们真实的生活中「海淀家长」的最佳代言人。

  总的来说,国产家庭伦理剧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这十来年,不管是讲婆媳关系、妯娌关系,还是聚焦买房,或是养老鸡娃的,所有和我们真实的生活相关的题材总能在家庭伦理剧中找到变体。

  就像这一次,要不是「你是我的神」这一片段翻红了,或许大家不会意识到,原来海清还有这样狂热的一面。

  讲男女丈夫妻子的关系的,女方一定是强势的大女人,男方看似居家好男人,总会爱上刚刚步入社会的单纯小姑娘;

  处于青春期的儿女一定会因为高考问题和父母大吵一架,而后在某个契机之下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,回头是岸。

  如果女性想要独立搞事业,不是遇上渣男,就是逃不掉吸血的父母,最后的成功不是再次依附于另一个男人,就是靠闺蜜斡旋,所谓的独立也成了伪命题。

  最后的结局,不用多说,一定是曾经敌对的双方,互相释怀,再来一个大团圆happy ending。

  就像海清最早演的那部《双面胶》,其实背后有一个真实的原型故事,现实确实很残忍,但电视剧做了更柔和的处理,让婆婆和儿媳化解了误会。

  这大概是国产电视剧最正确的价值观导向,就如港剧中始终不变的信条,「做人嘛,最重要的是开心。」

  倒也不是全盘否定这样的套路,就像电影类型化的创作,本来就有一套固定的剧作模板,但国内的大多数创作者,一般只有照搬套路的积极,却没有打造内容的真诚。

  尤其是随着影视大环境整体的泡沫化,很多创作者都喜欢偷懒。这点从取名上就可见一斑,家庭伦理剧绝对是最有辨识度的一类。

  《蜗居》、《心居》什么的,下一部可能就是《团居》;今天是《亲爱的小孩》,明天就会有《亲爱的老婆》。

  而且,此类型剧往往热衷于找同一批演员来演。差不多的套路,差不多的演员,也难怪大家会有差不多的审美疲劳。

  再加上,近两年的家庭伦理剧大有「本末倒置」的创作倾向,其出发点不是为了创作好人物和故事,而是为了达到出圈效果,踩着社会的情绪来。

  哪个话题容易上热搜,就一定会以此作为剧情重点,说白了,就为了贩卖焦虑而不讲基本的逻辑。

  对比十多年前,同样能击中观众痛点的《双面胶》和《蜗居》之类,就是一种赤裸裸的倒退,哪怕再来十个海清也拯救不了。

  套用罗曼·罗兰的一句话,国产电视剧市场若有一种英雄主义,那就是认清家庭伦理剧的狗血本质之后,依然对此充满信心。